证券之星 赵子祥
当监管罚单的金额数字持续累加,业绩增速的箭头持续向下,资本充足率的曲线缓步回落,扎根珠三角的东莞银行正陷入多重困境的交织。
证券之星注意到,近日,东莞银行再收央行广东省分行387万元罚单,年内累计罚没金额已超900万元,违规问题覆盖反洗钱、支付结算、股权管理等全业务链条;业绩方面,该行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双降9.39%、20.66%,盈利表现大幅落后城商行同业。
与此同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3月末的9.26%逐季下滑至9月末的9.13%,资本补充压力凸显;叠加去年不良贷款“量率双升”、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下滑,这家筹备IPO长达 17 年的城商行,正面临合规、盈利与资产质量的三重考验。
罚单密集落地,合规漏洞接连暴露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将东莞银行再次推至监管关注的风口浪尖。罚单显示,该行因违反金融统计、支付结算、反洗钱等7项业务管理规定,被警告并罚没387.04万元,5名涉及个人业务部、合规部等核心部门的责任人同步被追责,罚款金额从1.2万元至7万元不等。
其中时任个人业务部的招某贞,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处罚7万元,而合规部的肖某明也因“异常交易识别不到位”被罚1.2万元,暴露了该行从业务前端到风控后端的合规漏洞。
这并非孤例,纵观全年,东莞银行已经多次受到监管处罚。2025年开年仅1个月,东莞银行就因“贷款三查不尽职、票据业务审核不严、向‘四证’不全项目融资”等严重违规,被东莞金融监管分局开出425万元罚单,创下该行成立以来的最高单笔处罚纪录。
随后在4月份,该行又因“股东股权管理不到位、未穿透认定关联方”被罚25万元,下属东莞分行因“大额关联授信管控缺失”再罚85万元,年内三次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900万元,追责员工增至12人,涵盖支行行长、部门负责人等中高层。
从公开处罚信息看,东莞银行的违规问题既有信贷业务中的基础合规缺失,如贷款资金被挪用、票据贸易背景不实,也有公司治理层面的缺陷,如股权穿透不到位,更涉及反洗钱、征信等监管“高压线”领域。
前三季度业绩“双降”,核心资本充足指标连降
在合规罚单接连下达同时,东莞银行的业绩表现已陷入持续低迷。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该行实现营收69.18亿元,同比下滑9.39%;净利润25.44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20.66%,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双降”趋势——2024 年该行营收、净利已分别下滑3.69%、8.2%,成为广东地区少数连续两年业绩负增长的城商行。
从收入结构看,其核心盈利支柱全面承压:作为营收占比超75%的利息净收入,前三季度微降0.43%至52.4亿元,反映出净息差收窄的行业性压力;而投资收益同比锐减22.54%至13.43亿元,叠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盈转亏(亏损2.09亿元)、汇兑损失2.38亿元,成为拖累营收的主要因素。
尽管东莞银行前三季度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实现同比增长26.21%至7.81亿元,但占比仅11.29%,难以对冲主业疲软。
与同业对比,东莞银行的业绩差距更为明显。Wind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17家A股上市城商行营收、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长5.05%、6.35%,而该行两项指标均大幅下滑,盈利表现位列城商行尾部。
业绩低迷的同时,资本充足率的逐季下滑更添隐忧。根据该行披露数据,2025年3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26%,6月末降至9.24%,9月末进一步下滑至9.13%,较2024年末的9.31%逐季下滑。尽管当前水平仍高于监管最低要求,但已低于城商行行业平均水平(2025 年二季度城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为9.52%),资本补充需求迫切。
而筹备长达17年的IPO,本是东莞银行补充资本的关键路径,如今却陷入“屡战屡停”的困局。2025年9月,该行因“财务资料过期”第四次被中止IPO审核,成为广东地区仅存的排队上市城商行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东莞银行自2008年首次递交IPO材料以来,已因股权分散、财务数据过期、合规问题等多次中断进程,其“自然人股东占比超98%、无实际控制人”的股权结构,更被市场视为上市的实质性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补充渠道受限,或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01%(较2023年上升0.08个百分点),不良余额同比增长21.7%至37.07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从2023年初的1.11%升至2.09%,潜在风险敞口扩大。
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从2023年的252.86%降至2024年末的212.01%,连续三年下滑,应对不良风险的缓冲空间持续收窄。
从珠三角区域城商行的“潜力股”,到如今罚单密集、业绩低迷、资本承压的“问题行”,东莞银行的困局,既是中小银行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共性挑战,也折射出其自身在合规管理、业务布局与资本规划上的长期短板。
尽管当前核心资本充足率仍处于安全区间,不良率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合规漏洞的持续暴露、业绩增长的动力缺失,以及IPO进程的反复停滞,已让这家筹备上市17年的银行陷入“越缺钱越难扩张,越扩张越易违规”的循环。
对于东莞银行而言,破局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短期内冲刺上市,而在于先补齐合规与内控的 “基本功”, 唯有在风险管控与业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资本补充、业绩修复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