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今日焦点 - 正文

“银保联动”式普惠 信保新规下险企加码风控体系

来源:经济观察网 2020-05-27 10:53: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商业银行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主体,保险公司是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两者融合,在金融科技大浪潮下模式值得探索。5月19号银保监会发布的《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下称《信保新规》),对开展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的综合业务实力提出更高要求。

(原标题:“银保联动”式普惠 信保新规下险企加码风控体系)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将如何深度合作共同促进普惠、消费回暖?

今年两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同时“普惠”再度被多次提及,“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中小微企业成为今年考核商业银行的重要指标。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四川省宜宾市一位回老家的一位创业者徐欢正在享受“银保联动”式的普惠。她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开了间店铺为当地土特产带货的直播带货,但为了直播的专业度需要增添4万余元的费用。“刚毕业缺资金,我马上想到的是网 贷,虽然网店盈利不错,但开店时间不久,所以我选择在借款的同时购买了众安保险保证保险进行保险增信,才一分钟就获得了华夏银行的贷款审批,整个过程很正规安全,利息收费也很合理。”

“银联动”式普惠

5月9日,银保监会公布最新的《商业银行互联网 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明确了“信用保证保险+普惠金融”的合作模式,并且重点强调了相关业务资质和费用的合理性。

其中《暂行办法》中新增了“保险公司和有担保资质的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向借款人收取合理费用”。

“进一步明确了保险公司在与银行合作开展信保业务时可以收取保费,对信保业务而言是更进一步的利好。”上海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向记者坦言,在未来商业银行与助贷机构开展的互联网 贷款合作中,信保、融资担保模式应用更广。引入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或是引入保险机构提供增信服务,在与银行开展助贷合作中将成为主流模式。

确实,“信保+银行”的个人、小微融资模式正在让和徐欢欢之类人士看到了盼头,原本因为缺乏稳定收入而被银行拒绝的手中获取了持牌金融机构的服务,享受到普惠金融的红利。

目前普惠的主体释放者以银行为主,但全赖与国内征信数据的覆盖仍存在广泛长尾借贷需求难以被满足,无法打通普惠“最后一公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方式,借助信用保证保险“保障、融资及增信”的金融属性,在借贷的金融体系或许能弥补短板。

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在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由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与保险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创新,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保证信贷风险可控。

商业银行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主体,保险公司是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两者融合,在金融科技大浪潮下模式值得探索。

风控体系守住信保业务

数字普惠金融深刻改变了普惠金融发展方式,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强大动力。

近年来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也吸引了众多财险机构在该业务领域的布局。包括平安、人保、中国信保、众安保险、阳光保险、华安保险、国任保险等保险公司。

5月19号银保监会发布的《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下称《信保新规》),对开展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的综合业务实力提出更高要求。

麻袋研究院表示,对于规模较大的、业务较为多元化的保险公司而言,融资性信保业务占比有限,再叠加长达6个月的过渡期,因此整体对保险公司影响不大。

若保险公司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必须达到一是近两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75%,且综合偿付能力≥150%。二要强调建立覆盖保前风险审核、保后监测管理的业务操作系统。

在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方面,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4.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3.6%。

“如果按传统模式,银行逐一对接资产项目,从前期调研、审核到最终上线、放款,至少要半年的时间,已经和众安开展合作的银行,对接新资产项目时的技术上线流程可以缩短至7天。”众安保险信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众安保险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在与银行开展信用保证保险的合作中,也不断地探索数字普惠的新模式。截至2019年底,众安保险已经通过信用保证保险连接了50多家银行,累计承保了超过1500万笔资产,辐射普惠人群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

最重要的是在业务高效运营的同时,还需要成熟完善的风控体系守住融资性信保业务的风险“命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