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今日焦点 - 正文

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战略布局着眼点在哪里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勇 2019-05-29 09:07: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商业银行近几年刮起了抢滩组建科技公司的“旋风”,中小城商行也在跑步进场。笔者认为,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战略布局理该“落地有声”,真正为本行乃至同行提供好的金融科技服务,助推银行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战略布局着眼点在哪里)

商业银行近几年刮起了抢滩组建科技公司的“旋风”,中小城商行也在跑步进场。商业银行抢滩成立科技公司是战略布局,还是跟风凑热闹?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是否真的有能力对外输出?笔者认为,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战略布局理该“落地有声”,真正为本行乃至同行提供好的金融科技服务,助推银行高质量发展。

整体来看,互联网 金融产品更普惠、更创新,客群也更倾向于长尾客户,这直接冲击了商业银行的零售端业务。在空前的压力下,银行开始寻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但从内部来看,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规要求、组织架构等方面差异巨大,这迫使各银行自主设立子公司,从而促发科技“反击战”的强大动能。比如,兴业银行成立了兴业数金,平安集团成立了金融壹账通,招商银行成立了招银云创,光大银行成立了光大科技,建设银行成立了建信金科,民生银行成立了民生科技。

作为业内最早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兴业数金被视为兴业银行集团布局金融科技的先行者。兴业数金基于大力发展金融云,赋能同业再进一步扩展到非银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兴业数金的另一条业务主线则是打造开放银行平台,做“银行端”和“客户端”的连接器。招商银行则将“科技+服务”作为独特的竞争力,招银云创定位为招银科技输出的窗口,将招商银行IT系统30年稳定运行的成功经验和金融IT的成熟解决方案对金融同行开放。金融壹账通是平安集团孵化的金融科技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云平台等四大核心技术,建立了智能银行云、智能保险云、智能投资云及开放科技平台等业务板块。作为平安集团“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的重要承载者,金融壹账通也基于构建金融生态,普惠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的愿景,为银行、保险、投资等全行业赋能。2016年12月,由中国光大集团、光大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不同于上述几家科技子公司,光大科技的定位显得“含糊”了一些,被放在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三大一新”战略布局之中,定位为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平台,将担任助力集团和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角色。

总体而论,银行科技子公司的战略定位离不开两点,服务母公司及子公司与对外输出金融科技能力。他们主要提供金融云和金融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对象对内则是集团自身,对外则对同业的科技输出。只是,从起步至今仅短短两三年,商业银行科技子公司还未具备科技赋能和输出的能力。事实上,不少银行尤其中小银行对科技还处于投入建设阶段,尚不能完全满足自身的科技需求。

通过对外资银行研究发现,科研投入往往是耗资耗时的持久战。资料显示,与中资银行拿出净利润的1%到2%投入到金融科技不同,外资行金融科技投入巨大。201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投入总规模超过了100亿人民币,而摩根大通同年在金融科技的投入就已达95亿美元,几乎占当年摩根大通净利润的四成。美国大型商业银行花旗,早在2002年就发起设立了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花旗集团在中国内地建立的全资子公司,为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全球金融中心在内)的花旗业务部门提供金融IT服务(软件技术开发、测试与维护)和金融运营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花旗金融信息仅为花旗集团提供技术支持,并未向同业输出。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的投入才刚起步。尽管大型商业银行的科技人才相对较多,科技力量也相对雄厚,但银行现有机制对创新的包容性不够,容错纠错机制和完善的研发机制还不健全,银行的科技实力和人员的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所以,扎扎实实建设好科技子公司,还需加速市场化进程,在组织架构、公司治理等方面加速调整和改革。同时,还需认清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仍处在初期阶段的现实,尤其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业态的渗透尚浅,未来仍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另外,实现对市场需求敏捷反应,产品创新快速迭代,都需要资金和时间,需要向市场上的企业看齐,独立经营,打造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另一方面,凭借庞大的用户体量、丰富的用户数据、深入的新兴科技应用以及灵敏的市场把握能力,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 金融科技公司如今已成了向银行、中小金融机构输出技术的重要力量。换言之,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 金融科技公司在以几何级数往前超越和发展,所以,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应摆正态度,当下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双方合作,探索互利共赢之路。而且,“BATJ”曾宣布只做科技,不做金融。在金融科技的大时代,一度被金融机构视为最危险的颠覆者,也已找到了自身的战略边界,与银行机构寻求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银行系科技子公司要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