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滚动资讯 - 正文

罗哲夫、赖小民建议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关注类贷款有可能进一步迁徙为不良贷款,银行资产质量在未来一段时期预计继续承压。全国政协委员、原光大集团总经理罗哲夫建议,应该允许商业银行设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批准商业银行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

不过,罗哲夫在政协经济组联组讨论时表示,应当明确的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不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渠道,只是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增加了一个渠道和手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建议,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7%,不良贷款余额已达12744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51.25%。与此同时,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2.89万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37.62%,关注类贷款比率约为3.86%。

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后,不良贷款也做过证券化的尝试,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暂停试点。2012年5月,央行和银监会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但不良资产至今未入池。

不良资产是否可以进入基础资产池?罗哲夫坦言,目前监管层担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后,有重演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但实际上,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与次贷证券化产品并不相同,不会发生类似的次贷风险。

一方面,次贷是未暴露的风险,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属于已经暴露的风险。次级贷款是美国的银行给不合格贷款人的贷款,经过打包给投资银行做成证券化产品。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对不良资产价值重估后,对贬值后的资产做出的证券化产品,风险实际上已经充分体现了。

另一方面,罗哲夫认为次贷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设计得比较复杂,投资人也看不清楚。而由银行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责任比较明确,银行也会确保兑付以维护自己在金融市场的信誉。

赖小民也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对象并非资产本身,而是资产对应的现金流。因此不良资产不等于不可回收资产。除损失类贷款外,次级与可疑类贷款尚有部分可通过催收、重组等多种方式回收,还可以通过周期性复苏等可预期的方式提高回收率。因此,不良资产完全可以证券化,关键在于合理的定价和买卖双方利益风险的平衡。

赖小民说,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商业银行难以有效自主清收不良资产,部分行业、领域和地区的信贷资产劣变压力还在增大,由此产生的惜贷、惧贷情绪不断蔓延。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资产的剥离。此外,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有助于缓解目前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基础资产单调和高收益产品相对缺乏的矛盾。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