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滚动资讯 - 正文

易纲:利率市场化并非一放了之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翔 2015-10-27 08:41:1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0月23日晚间,央行宣布在“双降”的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至此,存贷款利率管制基本取消。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近日就此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

易纲表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2003年到2004年全面放开金融市场利率,并扩大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此后,受外汇占款向市场释放过多流动性的制约,数量型对冲成了宏观调控的重点,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有所放缓。2012年以后,进度再次加快,目前已基本取消利率管制。

易纲认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并不是配给谁,而是效率问题,这就要求理顺价格要素。利率受到管制时,金融产品的供给也比较单一,金融机构对行政控制的依赖可能会更强,这就会导致银行缺乏定价能力,简单地参照央行利率或左邻右舍。

取消利率管制后,商业银行会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去参与市场的竞争,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就有了微观基础,能够比较顺利地从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

至于市场上对央行放开管制后,存款利率会大幅上升的担忧,易纲表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不符合社会资金的总供求关系。最初银行开始办理财产品业务时,利率特别高,而轨内的储蓄产品利率很低。但轨外的产品多了后,两边的价格就开始向中间收敛。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使得银行处理信息的成本大幅下降,易纲认为这也要求利率变动更加灵活。

易纲也阐明,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并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利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需要根据逆周期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整体取向灵活地调节,比如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阶段、不同的通货膨胀周期等。利率市场化改革,既强调市场化地配置资源,也要求有宏观调控。因此,要更加强调健全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建立更好的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机制。

取消利率管制后,对市场利率也需要有监督和自律管理,对市场上出现的个别不正常现象,如濒临破产的银行高息揽存等,要有“牙齿”进行管理。

易纲认为,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良好,配置资源的效益高,实体经济就会受益。央行将充分预见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对利率的引导和有效调控,稳妥地推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