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银行新闻 - 正文

保险资管机构转型调查:基础管理费率下行绩效费更难 行业规模化效应、两极分化正呈现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刘敬元 邓雄鹰 2019-06-13 12:35: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保险资管机构转型调查:基础管理费率下行绩效费更难 行业规模化效应、两极分化正呈现)

钱难赚!保险资管机构转型调查:基础管理费率下行,绩效费更难,行业规模化效应、两极分化正呈现

资管新规实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环境下,资产管理行业普遍感觉“钱难赚了”,因为以前类息差的收入模式正转为管理费收入模式。一向有相对稳定管理资金来源的保险资管公司,也不例外。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作为资管公司主要收入的资产管理费收入,正在面临不小的增长压力。管理费收入的两大块——固定基础管理费、绩效管理费,也在发生变化,固定管理费率下调,绩效管理率与中长期业绩挂钩。

“基础管理费已经很难挣,会越来越薄,绩效管理费就更难挣了。”有保险资管公司高管表示,如何在市场更具波动性、资产管理收益更加不确定的情况下,还能够完成KPI目标,将是资管机构面临的共同困惑。

资产管理费率下调,去年整体费率仅1.18‰

近日,中再产险和中再资管公告了一项2018-2020年资产委托管理补充协议,调降了长城资产股权投资管理费率,预计这项股权投资管理费三年合计关联交易金额,将由约0.69亿元大幅减少至0.08亿元。

这是保险资管行业下调基础资产管理费率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多家险企与关联的保险资管机构签订了关于委托投资的补充协议,内容即包括下调资产管理费率。

据券商中国记者获得的一份保险资管行业调研数据显示,自2016年的近三年来,保险资管行业总资管规模稳步增长,但总管理费收入却基本稳定在180亿元的水平,显示单位规模管理费收入呈下降趋势。

这份调研中,2016年、2017年、2018年覆盖的保险资管业总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13.3万亿、14.1万亿、15.6万亿,但行业总管理费费收入从2016年的181.8亿元升至2017年的186.6亿元后, 2018年降至184.1亿元。近三年行业整体的单位规模管理费率分别约为1.36‰、1.33‰、1.18‰,呈直线下降趋势。

在保险资管公司开展的各类业务中,专户业务占比过半,系统内保险资金是收入主要贡献来源。2018年,保险资管的专户管理费收入约为100.31亿元,占54.39%,贡献最大,其中系统内保险资金贡献达73.67%;其次,另类产品和组合类产品收入贡献也较为稳定,分别为23%和14%。财务顾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公募基金(事业部)收入分别占比较低,都在5%以下。

与此同时,保险资管的各类业务管理费率水平较低,普遍低于其他资管子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专户业务整体费率仅为0.8‰,较2017年略有下降。其余各类业务费率则有一定上升:财务顾问及公募基金业务费率均超4‰;另类产品业务费率为2.8‰,组合类产品业务费率为2‰。

由于资产管理规模和管理费率是决定管理费收入的两大主要因素,随着业务管理费率的下滑,一些保险资管公司已在面临管理费收入下滑的问题。

这在去年的业绩中有体现。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共有12家保险资管公司披露了2018年管理费收入,管理费收入合计79.74亿元,同比减少20.92%。其中,有6家出现下滑,泰康资产的管理费收入降幅达到49%,新华资产、光大永明资产、华泰资产、太平资产4家的降幅在百分之十几,生命保险资产的管理费收入降幅3.7%。

绩效管理费与中长期业绩挂钩,分段支付

投资管理费由固定管理费与绩效管理费组成。在保险资管人士看来,除了基础资产固定管理费率下调趋势外,管理费的另一个变化趋势也很明显——绩效管理费与中长期业绩挂钩。

近日,中华财险与中华保险集团就资产委托投资签订了新的合同,修订了原合同中关于管理费的计算方式,明确提到,为的是在管理费计算中引入中长期投资收益率目标,对高业绩达成进行有效激励。

具体来说,这一协议调整了原合同中的固定管理费率,同时将绩效管理费的起征标准调整为中长期投资收益率目标,并将绩效管理费的提成比例调整为分段计算模式。

如年度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或等于基准收益率,中华财险不向中华保险集团支付绩效管理费。如果年度实际收益率超过基准,则根据实际达成情况设置不同的绩效管理费率。固定管理费按季度支付,绩效管理费按年度支付。

一位大型保险资管公司高管表示,随着外资等有长期投资理念的资金更多进入中国资管市场,未来的资管行业,激励模式一定会从短期走向长期。至少,像此前有券商资管机构出现的注重短期业绩的事业部制的高激励考核机制,以后不会再有了。

保险资管机构规模化效应、两极分化正在呈现

资管新规实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促使资产管理行业商业模式的巨大变革——从类息差模式中走出来,走向管理费收入模式。保险资管行业作为一个发展了十几年的独立业态,有着相对稳定的管理资金来源,具有一定差异性,但也会面临上述共性变化。

不少保险资管公司正在从单一“买方”身份,向“买方+卖方”双重身份转型,其收入模式也越来越多地变为管理费收入模式。这一模式下,收入将主要来自于两块,一块是基础管理费,一块是浮动的绩效管理费。前者相对固定,与资产管理规模有关;后者也被称为“表现费”,也就是取决于业绩表现。

从基础管理费来说,一家大型保险资管人士认为,随着信息不对称被打破、监管趋严、合规成本上升,不同资产之间的利差会越来越薄,基础资产的收益会越来越低,对应的管理费率也会降低。

随之,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盈利来自于哪里?一是提质增效,随着新增的边际收入降低,要通过技术等手段,降低成本。二是注重打造中长期的良好稳定投资表现,在市场更具波动性、资产管理收益更加不确定的情况下,还能够达成考核目标,将是立足关键。同时,上述人士还提出,包括保险资管公司在内的资产管理机构会追求规模化效应,两极分化的现象也会出现。

一家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险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第三方业务是必然趋势。国外并没有专门的保险资管公司,即便是保险集团下属的资管公司,也不只是为保险资金投资服务,受托管理集团内部保险资金的比例一般不到50%。随着资管行业壁垒被打破,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加上产品日益标准化,跨界竞争成为必然,“保险资管”这种身份特征越来越淡化。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保险资管管理的资金越来越多元,保险资金委托券商、基金等机构开展投资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因此整体费率一定不会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该人士认为,保险资管要过好日子,比如要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建立优秀队伍。

目前,保险资管公司大多已开始注重第三方业务的拓展,市场化和产品化同步发展已成为一大方向,这即是做大规模、做大收入思路的一个体现。专户业务数据显示,第三方资金的管理费率要高于关联方资金,而第三方资金占比高,有助于提升公司总体的管理费收入水平。

根据记者获得的调研报告,目前保险资管行业形成了超大、大、中、小型机构的市场格局,其中,管理规模在万亿级别的6家超大型保险资管机构,2018年底对应的资产管理规模占行业的约65%,与上一年持平。同时,超大型和大型机构的管理规模年增速,也稳定在10%左右,增速要高于中型机构,显示出稳定的“头部效应”。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