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银行新闻 - 正文

中小银行共商: 快成长与强监管 金融科技助力转型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2月6日,北京。在第十二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来自多地的中小银行主要负责人汇聚北京, 围绕“助力区域发展,成就活源之水”,在今年整体强监管的金融环境下,中小银行也面临着很大的转型、挑战以及新的时代使命。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134家城商行总资产规模达到30.5万亿,比五年前增长了167%。其中,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的城商行也有多家,整体资产比重在银行业中占比13%,较5年前上升了3.7个百分点,而且势头非常强劲。与此同时,去年重启银行业IPO以来,已有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实现了上市。

目前各个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金融,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中小银行在发展区域经济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而新金融业态的不断涌现,同时也给中小银行提出新的发展命题。

强监管下如何达成快成长

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局长助理涂永红在本场分论坛上表示,真正要推动金融业的发展,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必须要关注新兴金融业态,而不是传统的方法,比如依靠机构、市场规模、优惠政策等等。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指出,融资渠道单一、风险溢价上升、担保体系建设、抵押品不足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有三个建议,第一是发挥股权众筹在创业型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第二是中小银行100万以下的对公贷款可转为大零售范畴;第三是建议改变LCR(流动性覆盖率)的门槛,将LCR监管指标的适用银行规模由原来的2000亿元调整至5000亿元。”姚余栋表示。

他指出,按照目前的LCR标准,想要中小银行达标难度很高。商业银行要满足LCR指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改变资产结构,提高交易型金融资产比例,倒逼银行增加持有高等级抵押品证券,这将压缩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在姚余栋看来,目前国内流动性补充与救助体系完整,能够有效的防控流动性风险。同时,既有国有大行提供相对充裕的流动性,也有央行作为系统流动性供给的坚实后盾。大行作为系统性重要银行,对其LCR指标进行严格监管。但是中小银行的LCR监管上,可以考虑做适当放松使适用银行范围,以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金融科技发展之下,数字银行崛起,成为中小银行阵营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表示,数字银行依托差异化战略定位,以补位者的角色和传统主流银行优势互补。发展路径上,从数字银行1.0的时代到数字能力共享化的2.0时代,一直到金融服务智慧化的3.0的时代,数字银行将最终成长为具备与人工智能深度和场景连接广度的智慧型数字银行。

他认为,数字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建立伊始,新网银行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信息系统、风控系统等方面整体的运营皆以数字化为核心,由于数字银行轻资产运营且规模目前为止还较小,且业务范围相对单一,客户的整体偏年轻化,所以我认为我们是行业的一个补位者的角色,重点服务于主流银行服务不到的长尾客户。”

智能金融的时代使命与威力

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工智能的出现改造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推动金融向智能金融转变。他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银行3.0到来的脚步会比预想更快。

张旭阳说:“我相信互联网 金融没有冬天,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未来都会成为互联网 金融机构,都会成为智能金融机构。整个金融科技的参与者会增加,金融科技的内涵会不断的深入。”

张旭阳认为,智能金融阶段需要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合作共建生态,一种是创设,如百度金融与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合作创设百信银行;另一种是共建,比如BATJ与银行的合作。“未来中小银行的突围首先需要科技先导,将科技部门作为前台部门引领智金融机构的创新;其次是变道超越,在新的场景中寻找中小银行的服务区域;第三是精益创业,快速试错;第四是机制引领,适应商业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变化。”

本场中小银行论坛上,天津银行、维信金科、京东金融等机构负责人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行业发展设想。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融科技事业部总经理谢锦生也就金融科技的话题发表了他的看法。谢锦生表示,银行业的场景、渠道、产品服务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驱使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也跟着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几方面:一是获客的方式,第二是业务运营的方式,最后整个风控的模型都在跟着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谢锦生认为,如今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科技主要是作为底层的支撑,现在科技更多的是一种驱动力,“以前的做法像造一辆车,采购各种零部件,现在更像是围绕新的客户需求,一起去打造一辆漂亮新的车型。”

谢锦生指出,金融机构目前都面临着从线上线下业务割裂到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变。以前,金融机构对于线上的需求主要是获客。但是现在,精细化运营需要机构更加了解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和获客成本的关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