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卡磁条交易功能将关闭 如何防止磁条卡被盗刷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孙宪超 2017-03-25 12:20: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据国内媒体报道,5月1日起,国内银行将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功能。也就是说,那种既有磁条又有芯片的复合卡,今年5月以后只能使用芯片功能,而磁条银行卡还可以继续使用,不受影响。

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磁条交易功能,是否会影响该类银行卡的使用?在纯磁条银行卡还可以继续使用的背景下,究竟应该如何防范银行卡被盗刷?一旦发生银行卡被盗刷应该怎么办?针对这些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关闭磁条交易功能

不影响使用

《兰州一男子银行卡被盗刷 小偷竟是自己“朋友”》、《南京一女子银行卡被盗刷 系同事所为》、《泸州男子银行卡被盗刷3万多元法院判银行担全责》、《女子银行卡随身携带未丢却被一夜盗刷143万》……近年来,关于银行卡被盗刷的新闻不绝于耳,很多人在关注新闻的同时也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卡不离身资金却被盗刷的对象。

“银行卡被盗刷的主要就是磁条卡,这是因为磁条卡在POS机或ATM机上刷卡时很容易会留下银行卡的信息,犯罪分子通过复制信息而对银行卡进行盗刷。”某国有银行吉林省分行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的银行卡主要分为磁条卡、芯片卡和芯片磁条复合卡。其中,磁条芯片复合卡是指兼具磁条卡和芯片卡两者功能的复合卡。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在5月1日之后要关闭的只是芯片磁条复合卡磁条交易功能,在这之后,芯片磁条复合卡实质上就变成了单纯的芯片卡。虽然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功能、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刷卡功能被关闭了,但是并不影响插卡和近距离非接触式“挥卡”付账。

“磁条卡早就已经不再发放了,现在外面使用的都是前些年发放的存量。磁条卡在5月1日之后还可以正常使用,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接到磁条卡的强制换卡通知。”前述某国有银行吉林省分行工作人员表示,但是即便如此,仍然建议大家将手中的磁条卡换成芯片卡,因为芯片卡更安全。

5月1日应是最后期限

据悉,国际上发行的金融IC卡就是芯片磁条复合卡,国内发行芯片磁条复合卡则更多是受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进度及ATM磁条预判等限制。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上银行卡受理终端种类较多、数量庞大,有POS、ATM、非现金支付终端、电话支付终端等,改造工作需逐步完成。另一方面,为避免ATM进卡口被非银行卡等异物破坏,在受理银行卡时ATM要进行磁条预判。

早在2011年,央行就在我国全面启动金融IC卡应用推广工作,逐步用芯片卡取代磁条卡,“芯片卡更安全”是其取代磁条卡的重要原因。

一位吉林省银行业人士表示,大约是在两三年前,各家银行就已经在陆续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降级使用功能。所谓的芯片磁条复合卡降级使用功能,就是持卡人主要使用芯片磁条复合卡的刷卡功能,而不使用插卡和挥卡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2017年5月1日起,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可以理解为是央行向各家商业银行发出了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的最后期限。

银行卡被盗刷该咋办

银行卡被盗刷的事件层出不穷,此前盗刷行为多发于信用卡,如今已逐渐涵盖了几乎所有银行卡种类。

“如果银行卡被盗刷,卡主想要挽回损失,应第一时间尽可能提取证据、保存证据是关键。”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国华律师认为,和很多普通案件不一样的是,对于卡主而言,有些证据可以直接获得,有些证据只能通过银行或者公安部门等才能取得,所以按步骤取证很重要。

刘国华说,在发现银行卡被盗刷后,卡主应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办理挂失,避免盗刷损失进一步扩大。另外,卡主记清通话时间,问清银行客服人员工号,以便将来发生诉讼时核实情况。如有必要,可以将通话记录录音。

卡主立即持银行卡到附近的1个或者2个柜员机进行操作(如取一百元、随后存入一百元等业务),并保留好相应的小票。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银行卡与卡主在一起,发生盗刷时银行卡和卡主本人均在当地,不在盗刷现场,不可能同一时间在异地刷卡消费。

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详述被盗刷情况,保留好报警回执,以证明银行卡仍由自己妥善保管,盗刷消费非本人所为(如有必要,提请公安机关调取监控录像证明取款人非卡主本人,或提供证据证明当时自己不在盗刷地)。

如果卡主已经开通网上银行,可上网打印消费记录,证明盗刷银行卡的地址并非本地,因此不可能是卡主本人的行为;如果尚未开通网上银行,可以去银联调取刷卡记录。向涉案银行反映情况并请其对监控录像进行提取保留,以证明取款人非本人。

“取得相关的证据后,与银行协商,要求银行赔偿盗刷造成的损失。如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银行赔偿。”刘国华说,但因保管不善或者银行卡密码泄露等原因导致银行卡被盗刷,卡主本人可能要承担部分或者全部损失。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